西安鼓乐都城隍庙鼓乐社简介

来源: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时间:2023/05/31

西安都城隍庙位于古城西安西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当时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诸省,故称“都城隍庙”,经数次重修,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城隍庙鼓乐社是一个历史悠久、颇有声望的道派鼓乐社,始于何时不得而知。自有记载以来,乐社第一代社长是孟清真,第二代社长是安来绪,第三任社长是曹馥元,第四任社长是彭忠波,第五任社长是张昭,副社长为陈明礼。都城隍庙鼓乐社出过很多著名的乐师,如姚春发(鼓师)、谢高雷(笛师)、孟清贞(管师)、张教振(鼓师)、王蔚生(笛师)、安来绪等,他们不仅技艺卓越,而且广收艺徒,教出不少优秀的乐师,如:张宏祥、张存柱、樊明智、何维新、魏保昌、张隆兴、贾教仁等

数年来,都城隍庙道众除了日诵早晚功课外,还坚持修习鼓乐。据1953年杨荫浏所著《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中记载,都城隍庙鼓乐社保留乐谱17部,分别标有雍正九年、光绪二十年、同治二年、宣统二年、民国二十六年,其余大多无题,共收录乐曲三百多首。文革期间,乐谱流失,部分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部分被李石根收藏(现由其子李梦秋保存)。现在使用的乐谱多为转抄,具体数目不详。乐社演奏曲目内容丰富,有对神灵慈悲之赞美,有渲染仙境美妙之欢畅,有感悟人生幻化之悲哀,有招神遣将之庄严,有祈愿吉祥之喜庆。其节奏平缓似行云流水,飘渺悠远,宛如人间仙乐,天籁之音,空灵玄妙。

于乐曲、乐器与道教经韵、法器密切相关,融入了道家的绵柔修为,故而形成平和幽雅、肃穆恬静的艺术风格,在西安地区独树一帜。乐社在乐队编制、乐器配置上非常讲究,演奏技法细致优雅,讲究所谓“磨镜雕花”。

1946年,安来绪在城隍庙成立了“音乐研究会”,公开教授鼓乐,对于鼓乐界各流派艺人,凡是肯来求教,总是热情帮助,从不保守,有很高的艺德。1949年以后,城隍庙乐社活动频繁。文革期间,乐器被抄,乐谱被毁,安来绪逝世后,乐社停止了活动。

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2005年在主持刘世天道长的努力下,正式恢复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由安来绪道长再传弟子曹馥元先生负责鼓乐社活动。乐社恢复后,积极挖掘整理抢救鼓乐资料,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年轻乐师。乐社现有成员20人,平均年龄63.5岁,属于乐社第六代社员。现在主要演奏的曲目有:《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前半部分)《青田歌》《雁落沙滩》《雁儿毛》《五十眼》《绕仙堂》《返王宫》《步步娇》《出鼓》《大登殿》《十六拍》《铜鼓》。

07.png

“第十五届西安鼓乐艺术节都城隍庙乐社演出现场”(图片来源: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乐社先后参加了“欧亚经济论坛”、“华夏民俗文化节”、“国际道德经论坛开幕式”、“北京智化寺音乐节”等演出活动,2007年至2013年连续七年参加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西安鼓乐文化艺术节”演出。其中,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承办了“西安鼓乐文化艺术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