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守护传统兴传承,培根铸魂展成效 ——西安鼓乐保护工作经验汇报

来源:小编时间:2023/06/02

守护传统兴传承,培根铸魂展成效

——西安鼓乐保护工作经验汇报

 

西安鼓乐是陕西独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传于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大型民间乐种,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中国古代的交响乐”。多年来,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关怀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作为西安鼓乐的责任保护单位,带领各民间乐社共同努力,使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各级重视社会参与,多方协作共同推进

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长期活跃在民间。20世纪50年代被陕西专家李石根、何钧等人发现,后北京专家杨荫浏等人多次来陕对西安鼓乐进行调研,逐渐被全国各地专家学者重视起来。从那时起,当时的陕西省文化厅就十分重视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并形成了《西安鼓乐译谱汇编》(油印)。

西安鼓乐作为陕西优秀的民间音乐乐种,在陕西这个文化资源大省,历来都被视为重点项目,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把它列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支持项目。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陕西省艺术节、“国风秦韵”等陕西省重大文化活动中,更是给西安鼓乐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展示平台,尤其是“亘古遗韵——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在社会上获得广泛赞誉。西安市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主抓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在长安区何家营、周至县南集贤建设西安鼓乐传习所过程中,长安区、周至县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了一定支持。

西安鼓乐的民间乐社也在积极传承保护,针对西安鼓乐的濒危情况,乐社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吸纳了大量女性成员加入,使得西安鼓乐保持了很好的传承。东仓乐社积极努力,培养了一批年轻学员,成为西安著名文化旅游景点——大唐芙蓉园的正式职工,在园内紫云楼上驻点演出;南集贤东村、西村乐社曾长期在另一著名景点——周至楼观台赵公明财神庙文化景区以及南门瓮城演出。这种很早就开始尝试的文旅融合,增加了乐社经济收入,稳定了传承队伍,保证了乐种有序传承。

目前,西安鼓乐保护工作在各级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守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有效的保护机制。

二、展示交流魅力彰显,基础建设持续加强

数年来,我们大力开展各项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持续加强对西安鼓乐的宣传力度。2007年至2019,连续举办了十二届西安鼓乐艺术节,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响应和关注;2016年6月,都城隍庙乐社赴大连参加“中国非遗庙会文化遗产论坛”并参加演出;同年10月,“亘古遗韵——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2017年南集贤西村乐社参加了“中华文明寻根溯源之旅·2017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2019年6月,分别组织两个团队赴广州参加国家“文化和遗产日”全国纪念活动、赴敦煌参加西北五省非遗调演活动;同年11月组织南集贤西村乐社赴上海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非遗展演,进行西安鼓乐专场演出。这些演出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西安鼓乐影响力,不仅在艺人中,更是在社会上弘扬了中华文化,提升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除了组织乐社参加省内外各种演出活动,我们还积极进行对外演出交流活动。近年来,先后在澳大利亚、韩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开展交流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2014年6月,东仓乐社赴德国参加了“中国梦——走进德国,中德优秀艺术团展演盛典”及“柏林文化狂欢嘉年华”活动;2016年10月,东仓乐社赴日本沼津市参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2月,何家营乐社赴荷兰演出;同年9月,南集贤东村、西村乐社赴新加坡演出;2019年3月,南集贤西村乐社赴日本大阪参加“2019欢乐春节·国风秦韵——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的演出活动,为共同弘扬传统、共促和平发展迈出了新的一步。

在着力开展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的同时,西安鼓乐保护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至2018年,已相继在何家营乐社、南集贤西村乐社、都城隍庙乐社、南集贤东村乐社等四个乐社所在地建立了传习所。这几处传习所的落成,为乐社提供了学习传承、宣传展示的场所,有力地推动了西安鼓乐保护工作的发展。其他乐社的传习所建设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

三、理论研究深入专业,长期坚持成果丰硕

1981年由陕西省文化厅批准成立的“陕西省唐代燕乐研究室”与西安音乐学院合力,将西安鼓乐的研究推向日益深化的历史阶段。1982年,编印了油印本《西安鼓乐曲集》(八卷九册)。1985年,在何家营村建立了第一所西安鼓乐陈列馆,展示了大量的西安鼓乐资料,掀起了西安鼓乐保护的新高度,对西安鼓乐民间乐社的资料收集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进入新时期后,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整合多年抢救保护成果,不断深入研究,2016年出版了《西安鼓乐大典》(5本20卷),对西安鼓乐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了理论总结。多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就西安鼓乐发表的研究论文达到200多篇,专著几十部,研究整理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西安鼓乐的保护除了在政府层面进行外,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也从各自角度深入进行保护。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学院组织青年教师向东仓乐社老艺人赵庚辰拜师学艺,长期跟踪录音录像,整理出版了《西安鼓乐古曲谱集》,2010年获首届陕西图书奖和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两项图书大奖。西安音乐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便成立了西安鼓乐专门研究机构,并设立鼓乐专业,多次组织由教师、学生构成的鼓乐艺术团对外演出交流,出版了《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长安白道峪兴安禅寺教衍和尚藏抄谱选辑》《西安鼓乐歌章》等多部研究专著。近年来还经常组织师生赴民间乐社采风调研,2014年开始实施“西安鼓乐研究六十年重访典藏计划”,通过对乐社现状的田野考察来了解西安鼓乐六十年间的发展与变化,并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西安鼓乐的成果出版工作作为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历时4年编撰的《西安鼓乐大典》丛书是西安鼓乐抢救保护传承和系统理论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这套丛书5本20卷、上千万字,分别为《西安鼓乐概述》《西安鼓乐口述史》《西安鼓乐论著选》《西安鼓乐古谱集成》《西安鼓乐新创曲谱集》。《西安鼓乐大典》论述了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发展概况、保护现状,收录了历年来有关西安鼓乐的所有论文,记录了西安鼓乐海量的古谱及新韵,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研究和保护西安鼓乐,构建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源库。同时,每隔几年,组织民间乐社在录音棚录音录像,并将所录制内容编辑出版,累计出版DVD碟片3套14张。作为国家西部课题的《西安鼓乐口述史》已顺利完成结项并出版。

四、面向未来展示传统,系统推进“进校园”工程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力军。他们的接受和认可,是延续传统文化的关键。从2011年至今,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每年都举办“西安鼓乐进校园”大型系列活动。八年间,已在陕西、北京、上海、福建及台北、花莲等地几十所大中院校宣传演出。

2014年10月,组织西安鼓乐艺术团参加“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同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专场演出;12月,组织西安鼓乐艺术团赴北京参加“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晋京展演,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专场演出;2015年6月和9月,组织西安鼓乐艺术团分别赴福建和台湾进行交流演出,在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院、厦门大学、台北大学、花莲高级中学等大中学校举办了专场演出,并在泉州音乐厅同南音进行了联袂专场音乐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宣传效果。2016年5月,组织何家营乐社赴北京参加“继往开来——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并在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分别举办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2017年,组织都城隍庙乐社在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外事学院、西北政法大学、铁一中、雁翔路小学等20多所中小学演出。2018年,南集贤东村乐社在长安区长扬中学、甘午中学,大吉昌乐社在西安工业大学,东仓乐社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何家营乐社在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京学院等大中院校举办了进校园专场音乐会。2019年组织民间乐社开展了20场进校园活动。

“西安鼓乐进校园”大型系列活动在青年学生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大学的演出会很快被校园网转载,从最初的主动去各学校联络,到后来的各学校主动来邀请,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进校园活动,既培养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有效增强了西安鼓乐的社会影响力。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很多都是关注西安鼓乐的,每年西安鼓乐保护单位就要接待3至5个学生团队,去各民间乐社就更多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孩子抓起,培根铸魂工作从小学入手,在中小学校传播西安鼓乐,必将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中深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烙印。2014年至今,西安鼓乐民间乐社始终坚持在北京、上海、广东、山西、河北、四川等地中小学校开展传承活动,这些学校在寒暑假组织了三十多批数百人次到乐社学习技艺。西安鼓乐这种“走出去迎进来”的传习传播方式已形成常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新尝试和新亮点。

通过多年的持续推进,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2019年6月,西安鼓乐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5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


西安鼓乐优秀论文集

168569778176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