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简介

来源: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时间:2023/08/29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2018年鼓乐进校园活动西安音乐学院.jpg

“2018年西安鼓乐进校园系列活动现场”(图片来源: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西安鼓乐依附于民间宗教聚会(庙会)的“迎神赛会”和民俗中的“祈雨”、寿丧等活动;依照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形成了各有不同仪仗、仪式和曲目的“行乐”与“坐乐”两种表演形式,西安鼓乐还有一种在庙会中表演的男声合唱的声乐部分,称为“念词”。

其乐队以管子、笛子主奏,编制为笙、管、笛、锣、鼓、板、铙、钹,其中最突出是坐鼓、战鼓、乐鼓、豆鼓、单面鼓、高把鼓等六种鼓,这些乐器演奏技巧高难。乐队建制一般都在30人以上,最多可达50多人。

西安鼓乐至今使用着中国唐、宋时期的记写方式,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采用汉字符号的记谱方式之一, 每个乐社几乎都保存着手抄谱本,现存150多卷。

其现存3000多首曲目,已整理出的1100多首。这些曲目保存了9世纪以来唐宋大曲、宗教吟唱、戏曲曲艺音乐、民间小调等极其丰富、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曲目和曲谱。其曲体曲式结构宏大,采用曲牌联缀形式,单曲都在20分钟以上,套曲长达2小时。大曲的风格典雅细致,庄严肃穆,与一般民间音乐有着本质的差异,形成了绝不同于一般的锣鼓鼓吹,也不同于严格意义上不用锣鼓的“细乐”,而是以锣鼓与吹管乐的融合和以鼓曲带乐曲的乐曲编配与演奏风格。

2018年第十一届鼓乐艺术节.jpg

“第十一届西安鼓乐艺术节”(图片来源: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乐曲主要采取了中国传统的四宫体系,是中国乐律学史技术理论的集中体现。通过艺人韵曲的乐曲创作和传承手法,使得西安鼓乐保持和发挥了传统宫调体系的运用原则,同时也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节拍的形式和特点。

西安鼓乐分为僧、道、俗三派,各家各派风格是由于各乐社艺人通过吟唱向艺众传授曲目的不同而形成。这种吟唱,乐界通称“韵曲”。西安鼓乐乐社现在有城隍庙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东仓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6家,乐社成员包括农民、教师、退休工人、学生等。这些乐社都有自己的严格的师承关系,代代相传。

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大量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具体体现,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侵蚀,原来西安鼓乐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如民间庙会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乏人。

面对这种现状,陕西省政府和民间各乐社制定了长期的、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对西安鼓乐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